植树节黑板报资料
植树节黑板信息
1.植树节的起源
现代植树节最早由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发起。在19世纪之前,内布拉斯加州是一片贫瘠的荒原,树稀疏,土地干燥,大风吹拂,天空呈黄沙。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1872年,著名的美国农艺师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Julius Sterling Moulton)提出,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并动员人们以计划的方式植树。
我国的造林历史可以追溯到30XX年前。植树造林和发展林业确实已经成为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但是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了成为公民的法律义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绿化建设。 1950年代中期,毛泽东呼吁“祖国绿化”和“土地美化”。 1956年,我国开始了第一次“十二年绿化运动”。 1979年2月23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根据国务院的建议,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种树造林。为了加快祖国的绿化,决定每年的3月12日为全国植树节。
2.植树节的含义
一棵树的生态价值:根据累计计算,一棵有50年历史的树产生的氧气价值约为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和防止空气污染的价值约为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的价值约为31,200美元;节约用水价值37,500美元;为价值31,250美元的鸟类和其他动物提供繁殖地;生产价值2500美元的蛋白质。不包括鲜花,水果和木材的价值,创造的总价值约为196,000美元。
3.倡导有关造林的轶事
杏
东吴三国的著名医生董风,医术精湛,善于帮助穷人。他没有得到治疗的钱。它只需要治愈一名轻度患者并种植杏树,并治愈严重患者并种植5棵杏树。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家门前有十万多棵杏树,被称为“东林杏仙子”。后来,每当杏子成熟时,董峰便用食物代替它们。救济穷人,这是世代相传的“杏林物语”。从那时起,“杏林”已成为医学界的代名词。
乡土思乡
唐代文成公主与西藏松赞甘博结婚,特意从长安带来了柳树苗,并把它们种在拉萨的大朝寺周围,表达了他们对柳树故乡的想法。 ()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杨柳公主”,现在它们已成为藏族和汉族之间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写诗保护树
著名的爱国将领冯玉祥喜欢树木,就像他的一生一样。他曾经在军队中下令保护树木:“马咬一棵树,竿负责20棵树,再植十棵树。”他在北京进驻,率领官兵广泛植树,被称为“植树大将”,进驻徐州后,率部栽植了大量树木,并撰写了森林保护书。向士兵和平民展示的诗:“老冯驻扎在徐州,树木是绿色的;绿色的;绿色的。谁砍我的树,我就砍他的头。”
4.植树节促销口号
1.如果您想致富,请种更多的树。
2.造林意味着利益,植树意味着财富的增长。
3.如果眼前有钱,那就捡起土壤。如果从长远来看您很有钱,那就种更多的树。
4.为了获得聚宝盆,贫瘠的山丘变成了绿色的森林。
5.保护树木并覆盖荒山,因此您不必担心食物和衣服。
6.山差水少,青山绿水。
7.没有灾难的人种树,有灾难的人种树。
8.如果要增加本地产量,请在山丘上使用绿色雨伞。
9.山上没有树木,农作物无法保存。
10.村子里有成千上万的杨树,所以您不需要打柴朗。
11.前辈种了树,后代种了树荫。
12.繁忙的一天植树将受益一百年。
13.村上没有树,锅无法打开,绿色的沙子也不会来。
14.种植更多树木并广泛造林。现在人们养树,将来树木也养人。
5.植树节口号
1.珍惜绿色,珍惜我们共同的家园。
2.爱我种树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3.多一片绿叶,多一份温暖。
4.与城市的喧嚣告别,拥抱绿色。
5.植树造林有利于现在,有利于未来。
6.水是生命之源,树木是水的守护者。
7.从我开始,再关心一遍,爱护xx的每棵植物和树木。
8.绿化环境,美化生活。
9.生命在于绿色,希望在于绿色。
10.珍惜绿色,珍惜我们共同的家园。
11,给地球一点颜色
12.珍惜绿色,珍惜我们共同的家园。
13.再多一片绿叶,再多一份温暖。
14.水是生命之源,树木是水的守护者
六,植树节提案
亲爱的同学们:
春天回到大地,万象更新。又一年的绿草。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春天,三月,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
3.12植树节是创造绿色环境,期待绿水和绿色山脉,呼吁人们关心环境的特殊日子3.12植树节。
1979年,根据邓小平的提议,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3月12日定为我国的3.12植树节。
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开展全国自愿植树运动的决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最高机关关于祖国绿化的第一项重大决议。从那时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全国性的自愿植树运动。
草长出来,莺飞,飞回大地。在3.12植树节到来之际,人们走到了田野和山丘上,履行了公民的植树义务。许多人以种植纪念树和建造纪念林的形式将自己的志向铭刻在树木上,并将自己的感情放在森林上。
- 植树节的起源
- 植树节手写报告
- 植树节信息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