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
我有关于从“教案”阅读到“中文教学”的想法
文/赵小翠
读吴忠浩编着的《从教案到汉语教学-小学语文特殊行动研究》,我总是感到非常友善和有益。书中没有高级理论。这12个研究课程示例真正记录了团队讨论和完善课堂的整个过程,提出了我们的一线汉语教师在普通教学中最困惑和渴望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本书中大致分为四个类别:1.如何在阅读课中使用文本教汉语; 2.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汉语教学目标; 3.如何围绕目标设计中文教学过程; 4.基于目标的作业设计。从这四个问题的表达来看,其中三个提到了“目标”一词。可以看出,科学,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以实现从教案文本向汉语教学的过渡是多么重要。就是说,作为一名中文老师,接受教科书后最重要的思考是要教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要教学生什么知识以及要培养什么才能。只有方向正确,我们的努力才能用一半的努力获得两倍的结果,否则它将是完全不同且毫无用处的。然后看第一个问题:阅读课应使用文字教汉语。它清楚地告诉我们,我们将要教“汉语”而不是“文本”,让我们阐明汉语教学的正确方向。当我们获得教材时,我们看到的文字只是载体和例子,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其中所包含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在这里,我们需要重新理解语言课程的性质。
中文课程标准的版本以这种方式描述了中文课程的性质:中文课程是一门全面的实践课程,旨在学习语言和写作。义务教育阶段的语言课程应使学生最初学习使用母语进行交流。仔细的解释会发现,新的课程标准在使用语言中定位了语言课程的性质。因此,在中文教学中,我们最终要教给学生的是使用语言。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也是我们围绕“对外汉语教学”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
读完本书后,从理论上讲,我们很容易接受“带文字的汉语教学”,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文字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文本细分的解释和讨论;完成课文后,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的思想和情感的理解,但“语言”能力似乎没有明显提高。最后,我们的教室没有摆脱“教学文字”的泥潭。那么汉语教学是什么课呢?我认为,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他们可以清楚地说出在本课中“学习”了哪些语言知识,如何学习汉语,接受了哪些听,说,读,写技能方面的培训,以及哪些新的收获。他们有。汉语课可以大致说成是“汉语教学”。因此,从“讲课”到“讲中文”的难点不是观念的更新,而是在正确观念指导下的实际操作。
吴教授说:汉语课程首先要研究“教什么”的问题,涉及选择和确定汉语课程的内容,这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确定。这是一堂好课的关键,但实际上,这是我们最困惑的问题。收到文字后,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并确定教学目标?我们经常感到困惑,因为我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所以避免最重要的事情。在实际教学中,选择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目标时,常常显得盲目草率。所选内容过多且杂乱无章,目标不明确,表达方式含糊不清,重点不突出,以及学生是否可以在未经学校测试的情况下掌握。检测。因此,第一步很混乱,我没有弄清楚该教什么,但是自然会偏离下一步的教学过程。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并确定教学目标?吴中浩先生在书中告诉我们,有三个基础:一个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个是课程标准中的年度目标,第三是课文。这三个基础为我们提供了具体操作的方向。这三个基础没有优先考虑。选择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目标时应综合考虑这三个方面。
选入我们教科书的每个文本都是经典。如果仅解释文本,则每个文本都包含大量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知识,以及作者使用隐藏在文本后面的语言的技巧和技能。这些都是可以教的,所以如何选择是最大的问题。因此,在对课文进行深入解释和发掘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在课程标准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年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意味着对学业状况,学生所处的年级,现有的学习经验,现有的学习能力以及需要从书本中学到的东西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都是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版中的“香港,璀璨的明珠”文本可以教学生如何使用单词,理解文章的段落结构以及如何使用以下方法来写文章:概括和除法。等待。在初稿的设计中,教练老师着重于对一般分段结构的理解和模仿。后来,经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发现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段落的结构,尤其是模仿,这本书中有很多四个字符的单词,而第三个单词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言成长的关键时期。丰富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是中学生学习汉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基于此,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使用课文中的单词说一段话”,重点是课文中单词的积累和使用。这样,目标就很明确,关键点也就确立了。然后,我们将研究如何教学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突破这个关键点不会是盲目的和随机的。
另一个例子是江苏教育版二年级上的“青蛙看海”文字。阅读文字后,我发现有很多训练要点,例如单词理解,语言训练和情感价值取向。根据《汉语课程标准》低年级语文教学目标,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仍然是掌握单词,阅读教学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激发阅读兴趣。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可以侧重于读写教学。
苏联教育版四年级版的《晚上在古庙里睡觉的李时珍》具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它通过精确的语言,动作和举止表现来表达人物的特征。二是通过对环境的描述来衬托人物的性格,用景物表达情感,并得到“言语用尽,意义无穷”的效果。如果我们不注意学习,我们可以轻松地专注于学习精确的语言,动作和态度描述。但是,在小组讨论中,我们发现这是在三年级教授的,学生已经对此很熟悉。另外,这些描述没有明显的特征,因此教学价值不高,因此我最终决定删除它。在这次讨论中,唐茂龙的讲话中有一段让我感到深刻。他说:“语言和动作的描述是所有写作文章中的共同点。这不是本文所独有的。而且,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对话描述和动作描述已经很熟悉了。训练不是很好,本文最大的语言特点是在叙述过程中反复穿插了对风景的描述,这些风景的描述不仅说明了时间的变化,而且从侧面展示了生活的艰辛。写作的意图,这在小学汉语课本中是很少见的,发展这样的汉语知识作为汉语技能的训练点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项有意义的学习,因此,“场景描述”是独一无二的文本。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邓老师对课文的独特诠释和对学生学术条件的综合分析,使我们再次意识到课文的内在教学价值,让我们了解如何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以上案例研究告诉我们,要科学,准确地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必须牢记基于文本的吴教授的“三基”,在对口译的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课文根据课程标准,注重学年目标,以学生为导向,注重学业条件,始终坚持“讲汉语”的概念,准确选择教学内容,科学定位教学目标,锁定学习目标关键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学习和思考。一些运动,一些改善。
此外,教学目标的表达也应准确。当刘茂亮教“李石镇古庙之夜”时,他第一次设计教学目标时就说过:学新词,新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团队老师评论说:“'学习'和'理解'都是模糊的表述。您如何算作已学到的和被理解的?多少?程度如何?它们尚不清楚。这些表述实际上模糊了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活动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和价值。”读完这篇文章后,事情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仔细思考,确实如此,回想一下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使用了多少模糊而无意义的表达方式,我们仍然一无所知,因为我们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们的内在理解是模糊的,混乱的,我们缺乏严格的学术态度,而这正是我们最需要的。
吴教授读这本书非常有意义。它引起了我很多思考。从“教文本”到“教中文”,虽然是单词上的差异,但真正的改变是一段漫长而艰巨的旅程。 “千里之行始于一步”。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我谨以敬畏的态度,面对学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进行教学,我愿意在这条道路上上下搜寻,以完成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