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果喜:从小木匠到亿万富翁,“常胜将军”是怎样炼成的
张国喜:从一个小木匠到一个亿万富翁,“总冠军”是怎么赢的?
文/清如
[人物名片]国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喜
作为一棵常绿树,在中国商界中屹立了四十五年之久,张国喜是无数企业家钦佩的典范。从小木匠到亿万富翁,他凭借非凡的商业头脑和战略创造了财富神话。
1.在20岁时成立工厂
张国喜是一个地道的“草根”背景。他两岁时失去了母亲,成为家庭徒弟,没有饭吃。这些悲惨的经历使他更加坚韧。
由于他的家庭背景恶劣,张国喜15岁时就当学徒进入了登埠镇农具大楼。由于努力工作,他从小就担任木匠,后来担任车间主任。
1973年,登布镇农具维修中心濒临破产。 20岁的张国喜大胆地接管了混乱的工作,成为新厂长。他首先以1400元的价格卖掉了他的祖屋,付了所有人薪水,然后去上海寻找商机。
在上海手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张国喜发现樟脑木雕盒子很贵,而且卖得很快。他立即决定自己生产樟脑木箱,并将其提供给该公司。
为了解决技术难题,他三度前往浙江省东阳市,最后聘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为了购买高质量的樟木,他跑到300公里外的宜春县山区,由于汽车倾覆几乎丧命。
六个月后,张国喜终于生产出了第一个樟脑木盒子。由于精湛的工艺和高品质,运往上海的樟脑木箱在广交会上迅速开放并售出了20套。他赢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2.结交佛坛
如果樟脑盒子的生产是张国喜财富的起点,那么进入佛教市场将迎来他的第一个职业高峰。
1979年,张国喜再次来到上海手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他精湛的雕刻佛ni使他大放异彩。事实证明,这种佛教圣坛不仅利润丰厚,而且在日本市场的需求很大。 “把木头变成金子真是好生意!”
张国喜再次抓住商机,投身佛坛生产。他和技术骨干致力于研究并仔细比较了要模仿的样本。一个多月后,“国喜”佛教利基问世。
他将佛坛出口到日本,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追捧,企业利润继续上升。 1981年,仅佛教佛堂产品的净利润就高达200万。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能力必须跟上。张国喜率先从台湾引进了4条全自动加工线,实现了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同时,他并没有落后于国内市场。他首先在上海建立了一个家具销售点,然后建立了从上海辐射到京津地区的销售网络,使公司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1985年,张国熙的资产达到3000万美元,成为“新中国第一位亿万富翁”。
三,二次创业
尽管张国xi的身家超过1亿元人民币,但他的雄心并不止于此。在公司稳步发展的时候,他决定开第二家企业来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发展规模。
在1990年代,当“海南发展热”兴起时,张国熙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决定在三亚建一家酒店。
但是,在1996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时,“海南热”突然降温,张国喜的旅馆只盖了一半。他判断情况并决定不撤资或继续。
两年后,市场恢复了,张国喜一口气建了国喜酒店,这已成为公司扩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佛教圣坛市场遭受重创,同行减少了产量。张国喜逆势而上,并新建了两家佛坛工厂,经济复苏后最终获得了市场份额。
现在,已经经营了45年的张国喜仍然在中国的私营企业中站稳脚跟。他成功的秘诀值得学习。
“这些年来,我要做生意,已经总结了一条法律。要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家应该拥有五种能力:智力,想象力,判断力,决策权和执行力。”
显然,他本人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资料来源:南才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