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大师经典禅语
惠能大师经典禅语
曹溪惠能大师是禅宗六祖,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云寺的无遮大会之后,通过对南北是非的辩论,奠定了曹溪禅在禅宗的地位。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谈禅。柳宗元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曹溪。”武宗灭法之后,曹溪禅即位居中国佛教的主流地位。
惠能大师留下了许多经典禅语,这些语录经典代表了其顿悟、顿悟后的领悟以及顿悟之后的境界。以下是惠能大师经典禅语的精粹: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大师以四句简短的诗句表达了无我本性的精妙所在。一切众生本来就是如此,只不过最初未察觉罢了。
2、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大师说世人都具有菩提般若之智,只是因为心迷所以无法自悟。需要善知识的指点,顿悟本性,才能了悟。愚人和智人都有佛性,只不过由于悟性不同而不同。
3、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大师说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意思是通向大智慧的路。只有从内心实践才能领悟禅宗的真谛,而不是单纯的口头承认。口头承认是虚幻的,实际上只有由内而外才能真正领悟到佛性。
4、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大师说世人妙性本空,没有一个真正的对象可以依托。自性真空也是一样如此。所以说这个空乃是没有条件、没有局限之空,即本性空虚,不染不著。
5、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
大师说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并非从外界接收而来,着重强调要正确理解般若智慧的来源。
6、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大师说凡夫已经是佛。烦恼其实就是菩提。前念迷即为凡夫,后念悟即是佛。前念着境即为烦恼,后念离境即为菩提。
7、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大师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等宝藏,都蕴藏于人的自性中。但由于人的迷惑所致,自悟有困难,需要求得善知识点拨方达成。
8、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大师表明了顿悟的法门,如法无顿渐,但迷悟有迟疾。迷悟之间也是有不同的阶段,有快有慢的。不过要记住,迷悟只不过是忘记了真实本性,在顿悟的时候会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剩无几。
9、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大师说只要修道,一切都并不妨碍,而且还能够不停地自我反省。如果我们保持有正确的态度,与道就会相互协调。
10、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大师说真正的修道人不会在世上看到其他人的缺点,只看到自己的过失。如果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代表自己还存在这类错误,是需要最早发现的那一个人。自我反省会帮助我们消除烦恼,把它们全部破除。
11、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大师说佛法存在世间,不是为了人们回避世事获得出路,而是关涉到世间的生存问题。这是一个无法迴避的问题。如果离开世间去觅求菩提,那就像是求兔角一样困難。只有遵从佛法的信念不断修行,定能开启通往菩提之路。
12、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大师说并不是一味的行善就能够达到功德,要对内心开悟自性才能真正进行功德。内心谦下就是功,外面的言行得体就是德。对自己的性质有自知之明,就是功,靠离心的自觉来转化佛性,就是德。功德要始终不断,不离自性,应用不加玷污,这才是真正的功德。
13、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