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竹子的诗句
竹子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不仅有着高度的实用价值,还象征着坚韧不拔、风雨不屈的精神。因此,竹子在文学艺术中被广泛地用作意象,有许多诗句描述着它的风姿。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描写竹子的诗句,希望大家喜欢。
风策策,度庭竹。这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虽然没有直接描述竹子,但通过“风策策,度庭竹”的暗示,详细描绘了竹林的神韵。庭前的竹子虽不起眼,但在风吹拂下却显得分外婉转优美。
又却是,风敲竹。出自唐代王之涣《登幽州台歌》。“又却是,风敲竹”,这是唐朝著名文人王之涣描绘风声的一句经典诗句,王之涣的意思是说:除了下雨的雷声、河流激起波浪声外,竹子被风吹打的声音也值得一提,其声音悦耳动听,引人陶醉。
问华胄,名淇澳。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幽州台歌》中通过诗句“问华胄,名淇澳。退潮空留岸,天晴应见山。”描绘竹子的精神。华胄是一个古代学者的名字,淇澳是地名,王之涣和华胄在淇澳问道,不久之后,天气晴朗,大山自然显现,顿时王之涣思维状若万里,“退潮空留岸”仿佛是鼓励人们即使在困难的时候也要站出来,面对挑战。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唐代戎昱在《听董大弁弹胡笳声一二首》中写到:“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促织鸡胡雉,平车马上军。”这段文字就交代竹子的应用价值,它可以被用来制造箭,这就体现了竹子的坚韧和实用。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这句诗出自唐代名将李靖,说的是自己不如周文王那样的能做一篇诗篇来传颂自己的功绩,他的功名将被竹帛尘封,并不会在世人中得到讨论。这段诗意味着李靖对功名的淡漠与看淡,更加注重事实奉公,这符合了竹子的品质,永远青春不老、不浮躁。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唐代崔道融参照汉代贾谊的《过秦论》中描述的长安陌上,雪静时,耳畔有细碎粘结的雪声,因此写诗:“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这段诗歌通过描绘雪声感知竹子的生机与生命力,寒夜时听雪落在竹叶上,仿佛回到了家中,仿佛重回童年。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唐代文人王之涣在《登幽州台歌》中这样写道。这是一种精神的描述,借着烟口是通过“山际见来烟”,竹子的观察是通过“竹中窥落日”。这种精神的描述方式,所蕴含的就是了一种精神的追求,就是认为这两种物象代表了“我”的精神与境界,是竹子的一种文学寓意。
薄袖欺寒脩竹暮。明代苏辙《冬夜书事》中这样描述竹子。竹子常常被成为冬日中的常客,它的笋尽管秋季即可收获,但是竹子的本身依旧能够在冬日中毫无损伤的展现出其强壮的体魄,其将薄袖欺寒,一丝丝纤细儒雅的身姿仿佛是在给冬天注入生机。
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诗人谷处机在《和杨凝式诗》中用竹子来描述一个幽雅的文学景观,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这几种描述共同组成了一幅俯瞰小村庄的图景,这种情境的美还原以及精神的升华,传递着多重的艺术信息,柔美、能诙谐、奥妙深邃,也是竹子一种富有哲思的文化意象。
擢擢当轩竹,青青重岁寒。这句出自唐代崔颢《黄鹤楼》,“擢擢当轩竹,青青重岁寒”描绘出竹子在岁月中的坚韧和不屈。当风雪侵袭,竹子依然挺立亭楼,在岁月长河中永葆青春。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唐代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这句,描写了竹子的生命力和繁衍能力,竹子一路生长,人类文明也在不断地进步,只要世界还存在,就会有新生命的到来。
潇湘一夜雨,滴碎客中心。元代文人杨万里这样写到:“潇湘一夜雨,滴碎客中心。密竹笋初出,斜阳荷叶新。”大雨瓢泼跌落在竹叶上的声响仿佛像微小的鼓点搏打在心灵深处,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和心灵上的感受。
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唐代高适的《羌村后感》中有这样一句:“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淇水是一个地名,邱是一个人名,通过野竹、秋瓜的各自生长状态将竹子和瓜藤搭配在一起来表现这个地方的景色,又加上“帝邱”的瑰丽,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意境婉约的形象空间。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这句诗出自唐代刘长卿,描述了一个渔夫夜宿在雄伟的西岩山下,早晨起来,在湘江旁边取水的情景,而竹子也成为了景色的一个组成部分。湖南以竹子种类丰富、缠绵山谷的竹海而闻名,可以看出文人笔下的湖南之美。
砌花含露两三枝。明代王韬的《竹石》中有这样一句:“砌花含露两三枝”。借着竹子,王韬试图重新演绎寓意,通过砌花、含露表达了人的柔美性情,通过竹子的形象墨迹勾勒起奇妙的情趣。
以上就是关于竹子的几首描写诗句,它们有的描绘竹子的姿态美,有的体现竹子的生命力与繁衍能力,有的则探索了竹子所体现出的精神主张,各自有着不同的文学内涵和艺术价值。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誉为“植物之王”,这些诗句既是描写竹子的风姿,也是向竹子所具有的精神特质致敬。